肖國清出生在1917年春天杜鵑花盛開的日子里。如果還活著,該有98歲了??伤谖倚哪恐?,卻永遠是只有16歲的青春少女,是永不凋謝的紅杜鵑。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毛澤東為不怕犧牲的15歲的女共產黨員劉胡蘭題的詞。毛澤東給予了劉胡蘭以崇高的評價,使烈士的英名遠揚,精神不朽,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學習榜樣。
其實早在劉胡蘭犧牲之前14年,1933年的8月,就有一位和劉胡蘭一樣年輕,一樣英勇的共產黨員——肖國清,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肖國清是新縣箭廠河鄉人。10歲的那年,肖國清那天生的好嗓子引起了當地革命領導人吳煥先的注意,被吸收成了革命隊伍的一名宣傳員,參加了革命工作。之后,吳煥先讓肖國清到設在吳氏宗祠的列寧小學上學,還當上了兒童團長。
肖國清在列寧小學中接受了革命教育,她明白了窮人為什么會受窮,她知道了中國有一個黨,叫共產黨,專為窮人翻身求解放著想。她較尊敬的共產黨人是吳煥先,因為她從鄉親們和列寧小學的教師口中得知,吳煥先為了革命,燒毀了家中的地契,家中6口人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她決心也要象煥先老師那樣,全心全意為革命。
11歲的時候,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4歲的時候,她擔任了箭廠河鄉的共青團書記,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肖國清自覺地把自己和黨的事業連到一起。她走村串戶,動員農民,宣傳革命;她喬妝打扮,深入敵穴,偵查敵情;她巧改歌詞,放歌傳信,向游擊隊傳遞消息,游擊隊根據這些消息,一次次打了勝仗,一次次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