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急性土改
1947年10月,我軍已基本完成了在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各級政權普遍建立,局勢相對穩定。為了貫徹“雙十宣言”的精神,中原局、中原軍區于10月12日發出“關于放手發動群眾,創建大別山解放區的指示”,指出了我進軍大別山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批判了在作戰和建設根據地中的一些右傾情緒;指出要在全區普遍宣傳黨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立即發動群眾,展開分俘財、分田運動。
10月中旬,為了培訓土改干部,我縣縣委決定在新集附近的杷棚舉辦干部訓練班(即新集大學),由稂明德、劉名榜同志親自領導。參加學習的學員是各區長、鄉長、工作組長。學習內容主要是黨的土改政策、土改方法、步驟以及簡單的軍事操練。訓練班共辦了兩期,每期時間一個星期,共訓練干部二百多人。
接著,在“耕者有其田”,“一手拿槍,一手分田地”等口號的鼓動下,我縣土改在大部分地區迅速展開,貧農團和工作組行使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劃成份、分田地、殺土豪。據統計,我縣百分之八十的地區進行了土改。土改后貧雇農的土地占有總數由原來的30%提高到67.8%。
但是,由于土改政策有嚴重的“左”的偏向。與新區的客觀形勢根本不相適應,加之干部缺乏新區土改工作經驗,欲求速效,操之過急,因此,錯劃成份,錯殺人的現象普遍發生,嚴重地損害了中農利益,違反了工商政策,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同時,分俘財的辦法也使社會財富過早分散和大量浪費,使軍隊供應(尤其是糧食供應)發生極大困難,很快把負擔過重地加到了農民頭上。
不久,這種急性病的錯誤做法即被黨中央、中原局發現,鄧小平等在箭廠河召開會議,糾正這一錯誤,并將錯誤意見上報中央,得到了中央肯定,并為全國土改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
五、人民的支援
隨著各級政權的建立,我縣的擁軍活動形成了高潮。各區、鄉都召開了擁軍支前動員會,響亮地提出了“擁護大軍,支援大軍”的口號。號召男人們為大軍抬運傷員,帶路送信;婦女們為戰士縫補漿洗,護理傷員。新集區彭大灣鄉的婦女們,在婦女會主任王玉珍的帶領下,夜以繼日,飛針走線,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就趕制出軍鞋2000余雙。
當時,我軍無固定醫院,傷病員主要安置在群眾家中。我縣人民發揚了老蘇區人民的光榮傳統,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陳店熊家洼是一個只有十四戶人家的小村,一次就住下了九個傷員。鄉親們將他們看成是自己的親骨肉,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心情舒暢一些,生活更好一些。梅自三老大娘顛簸著一雙小腳,忙出忙進地為傷員煎藥、擦洗傷口,還把僅有的雞蛋糍耙、掛面拿出來煮給傷員吃。在她家養傷的某營文書李文彬心里頗過意不去,總想幫她干點活兒。梅大娘對他說:“伢子,要你干么事喲!你安心把傷養好,大娘心里比么事都舒坦”。
劉鄧主力北上后,圍剿之敵采取岡村寧次的剔掃蕩,梳篦戰術,搜捕我們的傷病員,反動民團也在暗中監視革命群眾的行動,環境異常險惡。一天,敵人“清剿”到熊家洼附近,輕傷員都和鄉親們一起轉移了,可重傷員老劉還在村里。熊明玉和熊啟厚兩位農民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村里,將老劉同志抬到幫洼隱蔽起來。夜晚,熊明玉不顧自己正害眼病摸索著給老劉送去吃的。老劉接過熱乎乎的飯菜,低頭一看,熊明玉還赤著雙腳,他鼻子一酸,熱淚直淌,從掛包里摸出一雙鞋,非要熊明玉穿上不可,在熊家洼群眾細心照料和機智掩護下,傷病員們先后痊愈回了部隊。1949年大軍南下路經新縣時,已任團參謀的李文彬同志還特意繞道熊家洼,看望曾經與他相依為命的鄉親們。
在掩護我軍傷員的同時,我縣縣委和人民還擔負起了保護大軍輕重物資的任務。稂明德同志就任經扶縣委書記后,一縱參謀長潘炎、政治部主任王輝球對他說:“劉鄧首長已下了決心,要各縱隊把大行李交給你。我們把大炮、銀元、傷員都交你”。稍后,中原軍區副司令員李先念同志親自向劉名榜同志布置了保存部隊物資的任務。他指著一堆堆的銀元、彈藥和槍炮,語重心長地叮囑道:“這些東西是部隊給養,是吃飯錢,保命錢。你們一定要保管好,要對黨負責”。劉名榜同志莊重地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為防備萬一,劉名榜同志跋山涉水,以給老母親找“墳地”的名義,親自勘察選擇隱藏物資的地點。然后,縣委采取了“生人熟地”的隱藏法,很快將輕重物資隱藏起來。敵人“清剿”開始以后,國民黨軍隊、反動民團象獵犬一樣,四處搜尋這批物資。他們對知情群眾不惜用慘絕人寰的法西斯酷刑,逼他們交出隱藏物資的地點。而久經考驗的新縣人民,頭可斷,血可流,決不泄露半點機密,表現了老蘇區人民的崇高革命氣節和堅強的革命意志。一次,敵人將革命群眾郭道長夫婦抓了起來,嚴刑拷打,企圖在他們身上打開“缺口”。但郭道長夫雪寧死不屈,使敵人的陰謀未能得逞。較后,敵人無計可施,竟將這兩個無辜群眾殘酷的殺害了。我縣人民為了保護大軍的輕重物資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9、10月間,某縱炮營將一門山炮留下,交給我縣保管。郭家河鄉鄉長黃墩月同志接受了這一任務。敵人“清剿”“掃蕩”開始以后,當地反動武裝四處搜尋這門大炮。1948年春季,區干隊員楊少春被捕,區干隊怕他叛變交待出大炮隱藏地點,便決定連夜將大炮轉移。晚上,區干隊布署在埋藏大炮的上胡畈水塘四周,規定了嚴密的紀律之后,開始用水車車水。到了后半夜,水尚未干,他們用幾根長竹桿,在水里撈出了一些部件。接著,他們將這些部件運到斗家沖的水塘,由三個干部重新埋藏起來。第二天,他們又來到埋藏炮筒的水塘,借口摸魚找到了炮筒。當夜,他們將炮筒轉移到黃墩月的地里,埋在地中間,在上面打上土埂,準備種水稻,區干隊在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戰勝了叛徒的告密,反動民團的追查,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將這門大炮保存了一年之久,終于使之“完璧歸趙”,于1949年4月交還給解放軍主力部隊。
在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我軍在大別山得以迅速實現了戰略展開,恢復和發展了大別山根據地,開辟了我進軍江南,實現了全面戰略反攻的前進基地,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我縣人民在這一件大斗爭中,又為中國革命立下不朽功勛。
六、劉鄧大軍主力北上 新縣軍民堅持斗爭
經過數月的浴血奮戰,我軍在大別山區站穩了腳跟,造成了東逼南京、西脅武漢、瞰制中原、虎視長江之勢,似一把尖刀,插在蔣介石的心臟?!芭P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蔣介石見我在大別山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根深葉茂,而國民黨軍隊在全國各個戰場均告失敗,“蔣家王朝”忽喇喇似大廈將傾,便決心拼全力與我爭奪這一戰略要地。12月初,他從進攻解放區的前線,又調回10個旅,糾合原在大別山的23個旅共33個旅的兵力,由偽國防部長白崇禧坐鎮九江,親自指揮,對大別山發動了“軍事進攻與政治欺騙,圍攻與清剿相結合”的總體戰,企圖徹底摧毀我根據地。
劉鄧首長針對這一嚴重局勢,及時調整了我軍部署:將野戰軍司令部分為前后兩個指揮所。由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等組成后方指揮所,率預定向淮西展開的一縱轉出外線;由鄧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員、李達參謀長等組成前方指揮所,領導部隊留在大別山內線堅持游擊戰爭;并以前來支援的十縱、十二縱迅速進入桐柏、江漢地區;二縱位于經扶、立惶之線以北地區,六縱位于大別山以南地區;三縱位于皖西地區,輾轉機動。并于12月15日成立了鄂豫區黨委、鄂豫軍區和鄂豫行署,分別轄一、二、三、四、五地委、軍分區和專署。新縣隸屬第二地委。未日,稂明德同志任二地委書記兼二分區政委,劉名榜同志任二專署專員,熊作芳任二分區司令員,王光力接任新縣縣委書記。
1948年2月20日,軍委電令劉鄧野戰軍主力北上于淮河、隴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間,尋機殲敵。我軍主力逐步轉出大別山,我縣大部地區遂被清剿之敵侵占蠶食。當地反共分子乘機死灰復燃,土頑武裝急增到1700余人。還鄉團以十倍的瘋狂,窮兇極惡地對我進行反攻倒算,搜捕共產黨員,槍殺革命群眾。新縣大地,一時血雨腥風,烏云漫天。我縣縣委及軍民在第二地委的領導下,又轉入了支持大別山斗爭的艱苦時期。
2月22日,中原局發出了《關于開展大別山游擊戰爭的指示》,指出:“主力轉出大別山后,軍區部隊與人民武裝應該獨立自主地堅持大別山戰略陣地,開展更廣泛的群眾性游擊戰爭”,要求“提高全區軍民的勝利信心與頑強的斗志,健全各級游擊集團的組織,改進游擊戰術,使游擊戰爭與發動群眾結合起來”。鄂豫二地委積極響應中原局的號召,決定組織新五團,以形成游擊戰爭的拳頭,狠狠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4月20日,在我縣千斤邵山進行了整編。我縣縣大隊除留下邱進敏及部分人員外,余400余人全部編入新五團。加稂明德同志所帶一部分正規部隊,以及收容痊愈傷員,全團共五百余人,下轄四個連隊。稂明德同志在整編會上嚴肅指出了形勢的嚴重和斗爭的殘酷性,明確了部隊的主要任務。
整編剛剛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敵人即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使這支剛剛誕生的武裝力量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稂明德同志果斷地下達了突圍命令;由他率領五團主力向郭家河方向突圍,由邱進敏帶一股精干的小分隊掩護;劉名榜、王光力則率機關人員就近隱蔽。
稂明德同志所率五團主力突出重圍后,即由田鋪欲向福田河與鄂豫軍區司令員王樹聲會合。他們一路血戰,傷亡極大,在田鋪楊泗寨一戰,三連陷敵重圍,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堅守在邵山掩護五團主力突圍的邱進敏部,一直堅持到夜幕降臨。然后,他們利用夜暗的掩護,憑著機智勇敢和對地形熟悉,巧妙地鉆出敵人包圍圈。此后由于敵人的軍事分割,我縣縣委實際被分為東西兩部分活動。4月底,正式成立了新東工委新西縣委(后亦稱工委)新東工委書記白冰,新西縣委書記邱進敏。
邱進敏同志帶領新西縣十隊在油榨河、郭家河一帶輾轉游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使群眾看到:共產黨還堅持在大別山,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只是垂死掙扎,我軍一定會勝利。同時,堅決消滅那些作惡多端的頑固反共的地主惡霸、保甲長、土匪等反動分子。后來,邱進敏同志親率二十多名縣大隊員,猛撲卡房肖洼,活捉了反共老手葉道彬,震懾了一大片反動分子。
縣大隊的行動,大長了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反動派的淫威,使我縣人民看到了黨的強大力量,增強了勝利信心。青壯年農民踴躍參加縣大隊、小保隊士兵也紛紛倒戈。短短數月,縣大隊又發展到三個連,共三百多人。
此時,全國戰場上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軍數量激增,戰斗力大大提高;敵軍兵力驟減,士氣低落,主要兵力龜縮于西北、東北、華北、華東、中原五個戰場上。
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毛澤東同志全局在胸,高屋建瓴,認為和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于9月20日開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正當遼沈戰役方興未艾之時,又集中了華野、中野主力,醞釀著更大規模的淮海戰役。
為了有力地支援淮海戰役,拖住敵人的一部分兵力于大別山區,鄂豫軍區決定收復新集。10月8日,軍區司令王樹聲率領軍區部隊教一旅、教三旅,在光山、羅山和我縣大隊的配合下,對新集發起了進攻。
是時,軍區命令我縣大隊死守縣城西南面的出口裴家河,防敵從此處逃竄。果然不出所料,戰斗發起后,敵人慌忙棄城,在保安團韓止于的帶領下,成群涌向裴家河,企圖從此處奪路逃命。埋伏在裴家河有利地形的我縣大隊,使敵進入包圍圈后,一聲令下,兩挺機槍和幾十支步槍同時開火,敵猝不及防,棄下了一片尸體,慌忙改道逃竄,我縣大隊乘勝追擊,斃敵百余,俘獲甚多。
新集--這座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浸透了烈士鮮血的大別山重鎮,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起,即成為敵我爭奪的重點,我軍曾七次強攻,四易其手。這次,終于使之較后回歸到人民的懷抱。
1948年10月12日,新東、新西二工委奉命合并,重新組成新縣縣委??h委書記蘆盛亮,縣長邱進敏??h委、縣政府機關也隨之遷入新集城內。
革命經歷了千迥百折,終于贏得了勝利。從此,新縣人民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戰斗,繼續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張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