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偉大轉折。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起到了戰略進攻的先鋒作用。該部12.4萬名指戰員為人民解放戰爭建立的卓越功勛將永垂青史。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戡亂戰爭從中共的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轉折。敵40師和52師82旅分別進入我軍伏擊圈。次日凌晨,敵軍得知被我軍包圍,就組織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處,企圖向南突圍。這時,共軍主力按部署沖向陣地,猛擊國軍突圍部隊。與此同時,敵軍在東線發起的攻擊也被一一打退。較后國軍全部被壓到石丘垅,紛紛繳械投降。這場戰斗全殲國軍5個團,共擊斃、俘虜敵兵1700余人,繳獲全部裝備,還擊落敵機一架。
背景介紹
大別山之所以知名度較高,主要原因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所致??箲鸾Y束后,共產國際認為國共二黨應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共產黨統治江北,國民黨統治江南,顯然一直受共產國際排擠的,時任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的志向決不在此,他要的是徹底打垮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抗戰結束剛結束時,共產黨的主要根據地僅僅是在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而不是長江以北,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天才的毛澤東,竟然在解放軍橫渡長江的三年前,就開始尋找打過長江占領全中國的策略,他研究了長江沿線地形,較終驚異地發現,大別山地理位置獨特,處于武漢和南京的正中間,武漢是當時中國較大的城市,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南京是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隊控制住大別山,意味著東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漢,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唾手可得。這一天才的發現,既是改變國共軍隊力量對比的勝負手,也是一招定乾坤的,蔣介石統治中國的局面也從此進入到土崩瓦解階段。
軍事壯舉
1947年6月30號,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于是,7月23日,毛澤東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29日,毛澤東又親自起草了一份標有三個"A"字的加急絕密電報:"現陜北情況甚為困難,如陳賡、謝富治及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宗南軍一部”,"陜北不能支持”。
這個時候,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作戰,已經極度疲勞,而且傷亡較重,亟需休整補充。但劉伯承、鄧小平看完標有3個“A”字的電報后,簡單商量了一下,馬上復電中央——完全服從中央決定,半個月后行動。鄧小平明白:三個“A”字是當時中央約定的表示較緊急和極秘密的電報等級。實際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電報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黃昏,劉鄧大軍的12萬人馬就在100多里寬的地面上,悄悄的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
這注定是一著險棋。從西魯南到大別山遠隔千里,前有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礙,后有蔣介石十幾旅的部隊窮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漲,道路泥濘,暑氣蒸人,部隊本來就疲憊不堪,也沒來得及好好休整,現在又要馬不停蹄地向南奔馳,真可謂困難重重。
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第一到難關,就是號稱“死亡區”的黃泛區,“黃泛區”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積水沒膝,深處及臍;即使是無水的地方,也盡是些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后腳陷,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17日,劉鄧大軍戰勝困難,勝利通過黃泛區。18日,又渡過沙河。20日,部隊輕裝向汝河進軍。
蔣介石曾錯誤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這時,蔣介石如大夢初醒,驚出一身冷汗, 氣惱的撤了參謀總長陳誠的職務,親自兼任參謀總長飛到前線督戰。蔣介石調來整編85師經過平漢路南下,駐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繳或砸爛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并且以很猛的火力來阻擊劉鄧大軍。前有阻兵,后有追兵。面對此情此景,劉伯承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鄧小平說,不惜一切代價,打過去。野戰軍先頭部隊打的果然很英勇,他們所有的步槍都按上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蓋,沿途不留一個據點和一個敵人。這樣從頭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說8月25日下午,劉鄧大軍4萬多人渡過了汝河。
較后一道險關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變化無常,劉鄧大軍缺少渡船,被阻擋在淮河北岸。此時,敵人追并的先頭部隊已經和劉鄧的后衛部隊接上了火,形勢再次變的緊急起來,劉伯承借著馬燈的光亮,手拿竹竿,親自探測水深。劉鄧大軍剛剛冒險渡過淮河,追兵就趕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時河水突然暴漲。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只得望河興嘆。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于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陜北,毛澤東欣喜的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于防御地位,自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可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劉鄧大軍沒有后方,缺衣少糧,除自己設法解決饑寒問題外,還要同敵人作戰。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的戰略縱深。此戰共殲敵8500人,其中俘敵4400人,斃傷4100人。鄧小平日后說這段經歷,“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略行動,這是毛主席定下的,種種艱難我們都克服了,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
重要意義
一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后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采取無后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梢赃@么說,毛澤東親自擬寫的那份標有三個“A”字的電報,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國的誕生。
二是奠定了鄧小平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盡管一代偉人鄧小平在此之前做過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確立其在中國現代史上歷史地位的,首推和劉伯承共同率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
三是奠定了大別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后,大別山就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別山已經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為“中國十大紅色旅游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