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井岡山、大別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兩座紅色巨山。大別山橫亙于神州大地中部,這里先是在黃麻起義和多個起義基礎上,創建了黨領導的全國第二大蘇區——鄂豫皖蘇區,繼而經歷三年游擊戰爭和抗日戰爭后,以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聞名于世,成為中國革命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戰爭經典。正是在這樣深厚的歷史基礎上,形成了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甘于奉獻,依靠群眾、團結奮斗,不畏艱苦、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大別山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樣,是黨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石仲泉,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北京100081)
中國革命的戰略支點多在偏僻山區,這里遠離反動勢力統治的中心,交通不便、經濟滯后、人民窮困,貧苦大眾所受剝削和壓迫深重,醞釀著革命造反的巨大爆發力。井岡山、大別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兩座紅色巨山。前者在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隊伍上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后,又轉戰贛南閩西開辟了黨領導的大蘇區——中央蘇區。后者以著名的黃麻起義為龍頭,在多個起義爆發基礎上,形成了黨領導的第二大蘇區——鄂豫皖蘇區。今年既是湘贛邊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斗爭90周年,也是很早開辟鄂豫皖蘇區武裝暴動的黃麻起義90周年,同時還是中國革命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0周年。前者有“井岡山精神”對形成中國革命道路源頭的井岡山革命斗爭作了科學概括,并得到社會和學界公認。后者,大別山地區的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學者也在試圖對“大別山精神”作出規范表述。我是湖北紅安人,也算大別山之子,并對這個地區的紅色歷史即鄂豫皖蘇區歷史作過實際考察,因而對如何概括“大別山精神”也有一份情懷。這里將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來供研究“大別山精神”的同志參考。
一、“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基礎
大別山橫亙于神州大地中部,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天然分界標志。它的區域面積達10萬余平方公里,按現有行政區劃算,轄鄂豫皖三省42個縣(市、區,其中鄂為17,豫為10,皖為15),人口2800萬。在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中國共產黨創建后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很早的地區之一,也是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發展很早地區之一。有了這樣的歷史基因,就黨領導的武裝革命斗爭發展而言,大別山的紅色歷史有四度輝煌,構成“大別山精神”得以存在的歷史基礎。
(一)大別山的首度輝煌,是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戰爭前期以三大起義為代表的農民武裝暴動
大別山區域三大起義,首先是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它雖然主要發生在湖北黃安地區,但農民革命武裝的主力,卻包括河南新縣的農民自衛軍和義勇隊。發動和組織黃麻起義的中共鄂東特委書記王志仁和總指揮部重要領導成員吳煥先等都是新縣人。1927年至1929年,武裝起義的烽火遍及全國東西南北中12個省、約150個縣。在這諸多起義中,就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堅持時間之長而論,黃麻起義屬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起義之一。特別應當指出的是,黃麻起義軍占領黃安縣城21天后,突破國民黨軍的重兵圍攻,進行游擊戰爭,在鄂豫邊開辟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重要實踐。
其次是商南起義,又因是在1929年5月6日立夏節那天爆發的起義,亦稱立夏節起義。商南起義所屬地區在當年屬于河南,自1933年將這塊地區劃歸安徽新成立的立煌縣即新中國改名的金寨縣后,就不歸現在的信陽管轄了。這可能不算信陽黨史,但仍屬大別山黨史,而且該起義地區與新縣相鄰。2008年11月,我就是從新縣去商城考察當年起義后成立的赤城蘇維埃政府舊址的。商南起義很有傳奇性,一是地方民團中有不少共產黨員,也就是“臥底”,同農民武裝里應外合,起義比較順利;二是起義爆發點有10多處,同時起義成功,說明準備充分,工作周密;三是黨組織從準備到發動,歷時一年有余,實行工運、農運和兵運三結合,因而成為一次很有特色的武裝起義。據說,起義成功后在召開慶祝大會的火神廟前,一位起義領導人親書一幅對聯掛在火神廟大門兩側:“紅軍初暴動應教普天同慶;政權新建立喜看遍地花紅?!边@充分展現了農民暴動勝利后的喜悅和對未來的企盼。
再次是六霍起義。2009年5月,我去金寨參加了紀念商南起義和六霍起義80周年大會和研討會活動,才知道六霍起義(包括六安、霍山、霍邱三縣)也有三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長達半年,從1929年5月到11月;二是從兩縣三地小規模的局部起義到三縣多個地區的全面起義;三是起義的主體力量是農民武裝,同時又有多個民團、自衛團參加起義,因此是兩支武裝相結合的較大規模起義。作為六霍起義核心的獨山鎮暴動,我考察了,指揮部舊址修復的不錯。當年參加的農民達萬余人,手持大刀、長矛、土槍,從四面八方涌向獨山鎮,威風凜凜,浩浩蕩蕩,氣勢如虹,無比壯觀。
上述三大起義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將農民武裝改編成紅軍,進行游擊戰爭,分別建立了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1930年春,這三塊根據地連接成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區。是年6月,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統一。鄂豫皖蘇區為全國六大蘇區之一,其地位和規模都僅次于中央蘇區。僅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570人,占當時全國將軍總數的35.5%,屬于大別山區的紅安、大悟、新縣、金寨、六安5個縣被譽為將軍縣,占全國10個將軍縣的一半?!?0個將軍縣,依次為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縣、安徽六安、湖南瀏陽?!?/span>
(二)大別山的二度輝煌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紅二十八軍堅持的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新縣箭河人)率領留在鄂豫皖邊的紅軍和游擊隊,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堅持游擊戰爭。鄂豫皖邊游擊區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有四個顯著特點:其一,這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唯一保留下來有軍級建制紅軍部隊的游擊區。當時全國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共有15個區域,其他游擊區的紅軍或為獨立師、獨立團,比較多的稱為游擊隊。作為三年游擊戰爭領導機關所在的中央蘇區進行游擊戰爭的油山、北山根據地,我考察過,其條件異常艱苦,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項英、陳毅領導的紅軍獨立師、獨立團有1.6萬人,還有游擊隊1萬多人,但還是被國民黨重兵“圍剿”,絕大部分都犧牲和散失了,堅持下來的紅軍已經沒有建制。鄂豫皖邊游擊區紅二十八軍還存在軍級建制真是難得。其二,這是三年游擊戰爭中游擊區域特別大的一塊游擊區。它包括鄂豫皖三省近30個縣,比鄂豫皖蘇區時期的區域只少10來個縣。其三,這是三年游擊戰爭中牽制敵人特別多的游擊區,挫敗了反動派的多次“清剿”。其四,這是三年游擊戰爭中保存紅軍部隊特別多的游擊區,有1800余人。大別山紅旗不倒,就是因為有這支強大的紅軍始終堅持著游擊戰爭。因此,就黨在全國的三年游擊戰爭這段歷史來說,這個游擊區的存在是對黨的一個重大貢獻,也是大別山一段重要的輝煌歷史。
(三)大別山的三度輝煌是抗日戰爭后期解放戰爭初始凸顯的戰略地位和中原突圍的勝利
2016年6月26日是中原突圍勝利70周年紀念日,國防大學和中共湖北省委在湖北大悟縣召開了理論研討會和紀念大會。我應邀參加紀念活動,對大別山的第三度輝煌有了進一步了解。
抗日戰爭開始后,在大別山豫鄂皖邊區堅持游擊戰的高敬亭部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他領導的紅28軍和游擊隊擴充為3500多人,在人數上居新四軍各支隊之首。這支部隊開赴抗戰前線后,中共中央為開展武漢外圍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橫亙中原的抗日根據地,在1939年派李先念來此區域組建新四軍豫鄂游擊大隊(隨后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成立新的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統一領導豫南、鄂中、鄂東三地區黨的工作及抗日武裝。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1941年2月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轉戰大別山南北,打擊日偽軍的戰果不斷擴大,豫鄂邊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作用日益顯著。194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將豫鄂邊區和馳騁在此的新四軍五師,作為一個獨立的戰略區域和戰略單位使用,領導關系由華中局改為中共中央直轄,以加強中原地區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指導。到1944年,豫鄂邊區發展到地跨河南、湖北、安徽,乃至湖南、江西5省許多地區,成為黨在中原敵后的獨立戰略區。
抗戰勝利前夕,中共中央為增強華南人民武裝力量,擴大對日軍戰略反攻的前沿陣地,派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經中原到粵北開辟新解放區。但是,抗戰勝利后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急于發動內戰,消滅日益壯大的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對此,中共中央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命南下廣東的八路軍王震部北返中原,王樹聲率河南軍區主力向新四軍五師主力靠攏,在新建中共中央中原局同時,會師中原的三支主力部隊迅即整編為中原軍區兩個縱隊,轄主力軍3萬余人,地方軍近3萬人。中原解放區也相應擴大,建立了38個縣級民主政權,所轄區域達到60余縣,擁有人口1300余萬。就全國戰略布局言,它成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體系的戰略前哨,是黨在中原腹地的一支強有力的反內戰的戰略力量。這也進一步提升了大別山區域的戰略地位。對于國民黨統治集團來說,由于武漢已成為它發動內戰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的戰略樞紐,中原解放區不僅劍指武漢、對其形成包圍態勢,而且北窺鄭州、東挾南京,直接威脅它的統治根基。因而它必欲徹底消滅這一心腹大患。
1946年6月,國民黨統治集團完成發動全面內戰的部署后,制定了一個“48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軍的計劃,首先對中原解放區展開進攻。此前,國民黨軍隊不斷違反停戰協定,多次圍攻、蠶食中原解放區,使其縮小到只有羅山、光山、商城、新縣、禮山(即大悟)之間以宣化店為中心的東西長僅100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的狹窄區域,面積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為了一舉“圍殲”中原解放軍,國民黨軍集結了26個正規師30余萬兵力,修筑了6000余座碉堡。6月26日,國民黨軍向新縣以東、紅安以西、孝感以北的我軍陣地悍然大舉進攻,揭開了發動全面內戰的序幕。中原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分兵突圍,聲東擊西,開辟新區,游擊生根。先是在大別山區域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破國民黨軍隊重重截擊合圍。東路以一個旅偽裝主力擔負迷惑和牽制國民黨軍隊任務,沖過麻城潢川公路封鎖線,穿越大別山,進入蘇皖解放區。西路為突圍主力部隊,又分南北兩路突襲。其北路約1.5萬人,一路激戰,在到達陜南后,成立鄂豫陜軍區,創建游擊根據地;其中一部北進到達陜甘寧解放區。主力部隊南路約1萬余人,沖破敵軍圍追堵截,進入武當山區,組成鄂西北軍區,創建游擊根據地。8月初,三路軍隊歷盡艱難險阻,完成戰略轉移任務。留下的部隊繼續堅持大別山游擊戰爭,在戰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區的斗爭。
中原突圍的勝利,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指出中原各部“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執行中央戰略意圖,堅持游擊戰爭,曾經鉗制了蔣介石正規軍30個旅以上,使我華北、華中主力渡過蔣介石進攻的特別困難時期,起了極大的戰略作用”?!緟⒁姟吨泄埠幽宵h史》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3頁?!坷钕饶钫劶斑@段歷史說:中原突圍揭開了兩個中國之命運大決戰的序幕,“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尽独钕饶钗倪x》,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0頁?!?/span>
(四)大別山的四度輝煌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至此,全國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
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內戰后,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僅僅一年時間,人民解放軍就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并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
黨中央當時的考慮是:鑒于國民黨重兵深陷在山東、陜北戰場,而在這兩個戰場間的魯西南、豫皖蘇直至大別山區的兵力十分空虛,這就為我解放軍轉入外線作戰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進攻機會和方向。因此,黨中央作出了一個由三支野戰軍采取中央突破戰術,轉入戰略展開,直指中原南部大別山地區的戰略部署——“三軍配合,兩翼牽制”。這就是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于1947年6月底自豫北地區強渡黃河后向大別山進擊,在長江以北的鄂豫皖邊實施戰略展開;陳賡、謝富治指揮大約三個縱隊自晉南強渡黃河出豫西,在豫陜鄂邊實施戰略展開,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陳毅、粟裕指揮大約八個縱隊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配合劉鄧大軍南進。三路大軍的任務,是挺進中原,成“品”字形陣勢,互為犄角,機動殲敵,實現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調動敵軍主力回援,策應內線作戰。
中共中央實施外線出擊,轉入戰略進攻,為什么選擇進軍中原直插大別山呢?這除了由當時的戰爭態勢和我軍的戰場形勢決定以外,還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大別山威脅武漢和南京,就如同當年的中原解放區一樣,將一把尖刀插到敵人的心臟地帶。二是中原突圍后,還有部隊在大別山和豫鄂邊一帶轉戰游擊,是長江沿岸唯一有我軍游擊部隊活動的地方。三是劉鄧大軍的基礎即是原來在此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前紅四方面軍和新四軍五師,對這里十分熟悉。1947年8月下旬,鄧小平進入大別山時說:大別山區有長期的革命傳統,且保存有游擊戰爭的基礎,我們有許多本地干部,我們是鄂豫皖子弟兵大回家,勝利是有把握的,有困難也是能克服的。同年12月初,劉伯承、鄧小平還說:沒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圍,也不會有一年后的千里躍進大別山。這個地區是我們部隊的老家,來這里一定能進軍江漢,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在外線實行戰略展開的重要任務。
2013年5月下旬,我到山東陽谷縣臺前地區考察了劉鄧司令部率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出發地。這里是黃河拐彎處,水流平緩,便于強渡,目前在渡口建有渡江紀念碑和渡河紀念館。聽介紹,看現場,不勝感慨,隨即題寫了16個字:強渡黃河,躍進千里,扭轉戰局,新國曙光。當年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簡要情況是:1947年6月30日晚,劉鄧大軍12萬余人,從山東陽谷以東150公里地段,一舉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6萬余人,由此發出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信號彈。劉鄧大軍未作休整,從8月上旬起分三路向南疾進,以銳不可當之勢,經過20多天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于8月末進入大別山區。這支大軍完成了一次無后方依托,長驅直進,千里躍進大別山,插入敵人戰略縱深腹地的空前壯舉。隨后,又克服極度疲勞和嚴重減員等多重困難,以主力出擊皖西、鄂東,到11月下旬,殲敵3萬余人,建立33個縣的民主政權,初步實現了在大別山的戰略展開。陳謝大軍、陳粟大軍按計劃分別在豫陜鄂邊和豫皖蘇邊實施了戰略展開。1947年底,挺進中原的劉鄧等三軍協同作戰,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廣大地區建立了新的中原根據地。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為整個中國革命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偉大轉折,對改變全國戰爭形勢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展開,使這一地區成為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毛澤東評價這次戰略行動的意義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即蔣介石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它也預示著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4頁?!?。歷史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言。兩年后,一個新的中國光榮誕生。
二、“大別山精神”的基本內涵和時代價值
2013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信陽市委在河南新縣召開大別山革命史與干部黨性修養研討會,研討“大別山精神”。為籌備這個會議,“大別山精神”研究組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征求了方方面面的諸多意見,對“大別山精神”內涵有一個初步表述,即“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四句話16個字。我參加了這次會議,基本贊同這個表述。在紀念黃麻起義90周年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0周年之際,對“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如何定位,還想講點補充意見。
目前,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歷史的“精神”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相對上述精神而言,“大別山精神”反映的歷史所跨的時間段更長一些。怎樣概括和表述各個“精神”的內涵,至少應把握好以下三個關系:一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上述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精神”,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艱苦卓絕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反映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革命群眾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優良傳統作風,因而各個“精神”都會有一些屬于共性的內容;同時,又由于時間、地區和革命斗爭特點的不同,也會有反映屬于其特殊性的特色內容,在作“精神”內涵的概括和表述時要兼顧這兩個方面,既不能因強調共性而看不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特色,也不能因強調個性而否定應有的基本的共性內容。二是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對“精神”內涵的概括和表述,無疑要有歷史感,體現歷史的特征,同時也不能只強調歷史感而忽略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因為概括這個“精神”那個“精神”不是為概括而概括,更重要的是通過其概括使它能在今天得到傳承和弘揚,否則就沒有必要性了。歷史感和時代感應統一起來,不能顧此失彼。三是精準與通俗的關系。這也是概括和表述“精神”內涵需要把握好的一個重要方面。概括內涵應精準,要求對那段革命歷史、斗爭內容、典型事例等了解得非常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精準。同時在語言表述上又不能因過分精煉而讓讀者看不懂,或不解其意。為了傳承和弘揚,語言表述必須大眾化、通俗化,能夠入心,便于踐行。
根據這樣幾點,我覺得對“大別山精神”內涵的表述可以擴充和展開一些,即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甘于奉獻,依靠群眾、團結奮斗,不畏艱苦、勇當前鋒。內容還是四個方面,但表述上擴充一倍,由16個字翻番為32個字,使其份量加重一些,更顯厚重感。
首先,關于“堅守信念、對黨忠誠”。堅守信念,這是所有革命精神都有的共同價值?!按髣e山精神”課題組參考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有這一條,課題組沒有提到的但與“大別山精神”密切相關的蘇區精神也有這一條。它是一切革命精神之魂。當然,文字表述可能不盡相同,但這個思想都蘊含在內。課題組解釋“堅守信念”的內涵說:這是指大別山軍民憑借堅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極其困難的環境條件下百折不撓,堅守大別山,使大別山紅旗不倒,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對黨忠誠、威武不屈、堅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我贊同這個說法。既然在解釋里有“對黨忠誠”的內容,而從目前全面從嚴治黨反映的情況和加強對黨員思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看,“對黨忠誠”提到了更加突出、鮮明的位置,那么在內涵的表述上就可以加進去,擴展為“堅守信念、對黨忠誠”。
加上“對黨忠誠”,也不是沒有事實基礎而憑空杜撰的。這些年我考察蘇區黨史,在許多地方都聽到革命先烈堅守信念、忠誠革命、忠誠于黨、不怕犧牲的感人事跡。別的蘇區的情況姑且不說,在新縣考察,我去了箭河鄉。那里的書記介紹了箭河農民自衛隊大隊長、共產黨員程儒香英勇不屈的事跡,令人非常感動。程儒香在黃麻起義中帶領農民自衛隊活捉大惡霸地主,為起義軍前進掃除了障礙。黃安城失守后,他被捕了。敵人使用種種酷刑,他都不說黨組織情況,并痛斥敵人:“老子今年28歲,老子就是共產黨,老子就是大隊長。你們要殺就把老子殺了,只死我一人,共產黨是殺不完的。今天你們殺了老子,再過20年,老子又是條英雄好漢,還要跟你們干?!睌橙藧佬叱膳?,慘無人道地將他零刀碎割,砍耳朵、剝眼皮、挖眼珠、割舌頭,在大風雪天把他脫光衣服釘在木梓樹上,活活折磨了兩天多,他于1929年農歷正月初一那天慘死在冰天雪地。中國革命的勝利不就是像程儒香這樣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生命換來的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中國就是革命先烈們和老一輩革命家們堅守信念、堅定信仰、忠誠革命、忠誠于黨的結晶。十八大報告講到信仰信念指出: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黨代會報告中,中央主要領導人把信仰信念問題提到這樣的高度,過去不多見。習近平在這兩年的講話中又進一步強調了對黨忠誠的內容。他在多次講話指出:對黨忠誠、永不叛黨,是寫在入黨誓詞里的,一定要堅定這份忠誠,要立忠誠篤信之志?!爸挥欣硐胄拍顖远?,心中有黨、對黨忠誠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礎?!薄玖暯剑骸蹲鼋乖5撌降目h委書記》(2015年1月12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321頁?!?/span>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這樣高度強調,從黨存在的問題看,從社會存在的亂象看,是絕對必要的。正是由于信仰信念嚴重缺失,社會心理嚴重失衡,與黨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嚴重背離的那些觸目驚心的干部貪腐大案、那令人不齒的許多喪天害理的事才會發生?!按髣e山精神”強調“堅守信念、對黨忠誠”,既是歷史的呼喚,也是時代的需要;既是人民的企盼,也是民族的期待。
第二,關于“胸懷全局、甘于奉獻”?!按髣e山精神”課題組說:“胸懷全局”是指在革命緊要關頭,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別山區的軍民總是從全局出發,用自己的犧牲為全局的勝利創造條件,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顧全大局、甘于奉獻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風格。概括這一內涵時既然有這層內容,那就直接表述出來更好。加上“甘于奉獻”四個字,這一內涵就更顯完整。
“大別山精神”涵蓋的歷史正是這樣的。在此,人們不能不想到皮定鈞,不能不想到中原突圍。皮定鈞就是大別山區金寨人。中原突圍時,他率領的部隊是5000余人的一個旅,奉命偽裝主力、向東佯動,擔負迷惑和牽制國民黨軍隊的任務。中原軍區黨委下達的命令是:指揮第1旅掩護全軍向西突圍,要不怕犧牲,用一切辦法拉住敵人,迷惑敵人。只要3天之內敵人不能準確判斷我軍主力突圍方向,掩護任務就算完成了。然后,自行選擇突圍方向,目的地是蘇皖解放區。我去考察過他的突圍路線。他指揮的第1旅的陣地就在河南光山縣白雀園。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分北、東兩路向此地區撲來,后援部隊還在增加,這對皮定鈞的壓力巨大。但是,皮定鈞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無畏氣概杠住了這個巨大壓力。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優勢,以少量部隊作正面頑強抵抗,阻擊國民黨軍。經過3天阻擊,軍區黨委電告:向西突圍主力已全部越過平漢路,其掩護任務已經完成。這時他本可以自由行動。但為了給西線主力以更大的支持,他決定擺開長龍陣,以強行軍速度,在國民黨軍眼皮子底下,插向其背后,顯示中原軍區主力向南突圍態勢;然后突然折東疾進,進入鄂豫兩省的交通要道小界嶺,突破國民黨軍第1道封鎖線,進一步策應主力西進突圍。這個旅全面完成掩護任務后,又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出敵不意,孤軍東征,大小戰斗23次,跨越層巒疊峰的大別山,輾轉24個晝夜,行程800公里,以還是一個旅的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中原解放區原有6萬部隊,突圍后總共剩下2萬多人,而在這2萬多人中,皮定均率領的部隊占了四分之一,5000多指戰員基本無損。一位美國記者聞知后,驚呼這是一個奇跡,并向世界作了報道。1955年,毛澤東在為將帥論功授銜時,對報送的授予皮定均“少將”軍銜材料上,親筆寫下“定鈞有功,由少晉中”的批示。正因為他在中原突圍中,指揮一旅之兵,同數倍于己的強大敵人交鋒,神不知鬼不覺地跳出敵人10萬重兵的包圍圈,為解放戰爭的我軍初戰贏得頭彩,故他這個旅被譽為“皮旅”。這就是“胸懷全局、甘于奉獻”創造的奇跡。
中原突圍的“皮旅”是如此,整個中原部隊以自我犧牲的巨大代價完成突圍任務也是如此。1947年10月,陳毅看望李先念的部隊時說:抗戰勝利后,中央沒有命令你們五師撤出中原地區,考慮的是在全國戰局如何實現戰略上的轉變,準備迎接兩個階級的決戰。你們撤出了,對全國戰局不利。正是為了這個全局,王震的部隊、王樹聲的部隊前來同你們會合,在武漢外圍形成一個鐵拳,把老蔣很大一部分主力吸在中原,阻滯了國民黨軍隊進軍華北、華東各個戰場,為戰略全局爭取了時間。那時,我們華東部隊大發展,你們的日子真難過著哩!但是,沒有你們在宣化店的堅持,沒有你們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全國戰場要取得今天的形勢是不可能的。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對李先念說得更加直白:中原突圍時就是準備犧牲你們的,你們幾個人能活著回來就是勝利。這是對“大別山精神”的“胸懷全局、甘于奉獻”這一內涵的生動解讀。
怎樣認識“胸懷全局、甘于奉獻”的時代意義呢?這個意義是多方面的,當前太需要這種時代精神了。就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偉大的轉變,就是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取得了偉大成就。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效應。由于市場經濟機制更加凸顯利益格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揭恍﹩挝恢g、一些地區之間的矛盾糾紛不斷,利益爭端層出不窮。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一些事情的處理只顧局部利益,不顧整體利益;只有本位主義,沒有全局觀念。不少人的頭腦里都淡化了我們國家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只有市場經濟觀念,淡化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要解決好經濟社會中的矛盾,處理好利益爭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強調全局觀念,倡導“胸懷全局、甘于奉獻”的風格。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利益爭端,而且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因此,發揚“大別山精神”的“胸懷全局、甘于奉獻”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F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非常緊迫。習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地區而言,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能僅僅看作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應該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一定要全部摘掉貧困縣、貧困鄉村、貧困人口帽子,一定要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這是向全國人民立下的“軍令狀”。實現這個任務非常艱巨。這就需要發達地區“胸懷全局、甘于奉獻”,對口支援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精準脫貧,才真正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第三,關于“依靠群眾、團結奮斗”?!按髣e山精神”課題組對這個內涵的解釋是:團結奮斗指在開創和堅持大別山的斗爭中,大別山地區的軍政軍民團結一致,為擴大人民軍隊,保證戰爭勝利和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熱愛軍隊、服務人民、同心同德、攜手共進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根本保證。這個解釋應當說也不錯,但是,還需要更加突出人民群眾的作用。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在大別山地區很難堅持持久的革命戰爭。這里的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我還是用大別山歷史的第三度輝煌來講這個內涵。在抗戰勝利之后,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緊急情況,王震部急速回師,王樹聲部迅即南下,與李先念部會師中原。這三支雄師勁旅本來都是獨立作戰單位,但為了對付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內戰,根據中央指示組建為新的中原軍區,所屬部隊建制有所調整,領導人的安排也有變動,但大家沒提任何個人要求,無條件地絕對服從組織命令。突圍時的三路分工,無論是向西還是向東,也無論是真當主力還是偽裝主力,他們都不挑不撿地接受任務。在突圍過程中,既各自殺出血路,又相互配合,都勝利地完成了突圍任務。中原突圍的勝利,毫無疑問是一曲團結奮斗的凱歌。但為什么能實現突圍任務?基礎還是依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主力開始突圍時,宣化店地區上演了現代“空城計”。為了迷惑敵人,制造假象,除了留在宣化店的部隊緊張工作外,廣大群眾一是不走漏部隊進行轉移的任何風聲,不告訴外人駐此部隊的任何蹤影;二是將轉移不了的傷病員留在群眾家里,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護理治療;三是積極配合留守部隊進行工作,農民照樣下地,商店照樣營業,使附近的敵軍沒有感到任何異樣。在6月26日夜里,主力部隊分多路靜悄悄地實行轉移突圍。3天之后,主力部隊已成功轉移,留守的負責干部才向駐此美蔣代表宣布中原軍區主力已被迫撤離,頓時美蔣代表目瞪口呆。在主力部隊轉移到三國時代劉備逃難經過的河南新野縣時需要渡河,當地老百姓積極幫助架設浮橋,運送傷員,安全渡過唐河和白河,擺脫了國民黨軍的追擊。部隊轉戰到陜南農村,那里山大人稀,地瘠民貧,老百姓生活困難,但為了使轉戰來到這里的大部隊有吃有住,許多群眾將僅有的糧食都拿出來供給部隊需要,住房騰出一半讓給戰士住下。這樣,減少了轉移突圍部隊的許多困難。這使主力部隊勝利實現了從宣化店到秦嶺的戰略轉移。李先念回憶這段歷史非常感慨地說:中原突圍成功,群眾功不可沒。
革命需要依靠群眾、團結奮斗,改革也需要依靠群眾、團結奮斗。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可以說是全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碩果,是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大中華的民族團結創造的偉業。全面從嚴治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嚴重脫離群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真正使群眾路線成為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完全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在十二屆人大閉幕會上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持續接力,偉大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從習近平講的這個意義上說,“大別山精神”就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所需要的精神。要說它的時代價值,這就是它的特別大的時代價值。
第四,關于“不畏艱苦、勇當前鋒”?!按髣e山精神”課題組說:這是指在開創和堅持大別山的斗爭中,大別山地區的軍政軍民團結一致,為擴大人民軍隊,保證戰爭勝利和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熱愛軍隊、服務人民、同心同德、攜手共進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根本保證。這樣闡釋也很好,但是又略嫌不足,即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突出。大別山整個革命斗爭的歷史,其實就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歷史。前述四度輝煌,都離不開艱苦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艱苦奮斗,就沒有“大別山精神”。為了在措辭上與前面的團結奮斗不重復,這里可以表述為“不畏艱苦”。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可以作為“不畏艱苦、勇當前鋒”這一內涵的注解。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接中央軍委電示:對影響進軍附近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殲滅之。然后立即集中全軍休整10天左右,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定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劉鄧大軍殲敵數萬余人后,計劃休整半月再南進。國民黨領導集團錯誤地以為劉鄧大軍作戰近月,疲憊不堪,趕緊集結14萬兵力,分進合擊;同時企圖決黃河大堤,水淹劉鄧大軍。根據這一情況,劉鄧決定提前結束休整,不顧疲勞,不畏艱苦,乘敵部署尚未完成之際,突然南進,兵分三路,迅速向大別山進軍。8月中旬,劉鄧大軍十分艱難地涉過寬達20余公里的積水過膝、遍地淤泥的黃泛區。在到達汝河北岸時,國民黨軍占領南岸渡口堵住去路,而尾追之敵僅距20余公里。在此緊急時刻,劉鄧指揮部隊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勢,一舉突破敵軍防線,渡過汝河,闖過了挺進大別山的一大險關。大軍隨后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地區,完成千里躍進任務。根據中央指示,在這一個月內,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領一切城鎮,創造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成為插向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遠在三國時代,關羽千里走單騎成為千百年來流傳民間謳歌的美談。而在20世紀中葉,劉鄧大軍創造的千里躍進大別山,則是既發揚了武圣關公的大智大勇精神,又創造了遠遠超越這一歷史傳奇的十萬大軍和十萬民眾同心協力的大智大勇精神。這是偉大民族精神的現代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毫無疑問,需要弘揚這種不畏艱苦、勇往直前,甘當開路先鋒、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今后也要弘揚這種精神,去追逐“中國夢”,創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驚天動地偉業。
大別山的革命斗爭已成為歷史,但“大別山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它不僅是地處大別山區域的三省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也應當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精神財富。
Discussion on "Dabie Mountain Spirit"
Shi Zhongquan
Abstract: Jinggangshan and Dabie Mountain are the two giant revolutionary mountains on which the Chinese revolutions occurr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Dabie Mountain li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on which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 -the second major Soviet area in China under the Party's leadership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Huangma Uprising and other Uprisings. Then, after three years of guerrilla warfare and the Counter-Japanese War, the Liu Deng army marched into the Dabie Mountain, which wa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war scriptur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hifting from strategic defense to strategic offense. It is on such a deep historical basis that "Dabie Mountain Spirit" was formed. The spirit included keeping faith, keeping loyalty to the party, keeping the whole situation in mind, willing to sacrifice, relying on the masses, uniting to struggle, defying hardship, being the vanguard. The Dabie Mountain Spirit, like other revolutionary spirits, is the common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Key words: Dabie Mountain Spirit; historical basis; connotation; value